(四)阶段4的训练
此阶段的儿童要扩大词汇量,学习内容从名词到动词、形容词、量词、时间代词、介词等;并把已学过的词组成词句,从不完整句到主谓句、主谓宾句、简单修饰句等形式进行训练。
1.扩大词汇量的训练
(1)名词的分化学习:目的促进常用词汇(食物、动物和交通工具等)的同一范畴的分化学习。如把各种青菜(大白菜、菜心等)的图片放在一起,对儿童进行分类学习。
(2)动词的学习:采用实际的简单动作游戏和图片进行。训练程序:操作的模仿——体态语符号的理解——言语符号的理解——言语符号的表达——自发表达。
如学习动词“吃”:①儿童吃东西时,训练者在旁做体态语符号(用手拿且放入口中)和说成人语“吃”,让儿童模仿体态语和诱导言语表达;②训练者做“吃’’的体态语,儿童将面前的饼干放入口中;③训练者发出成人语“吃”,训练儿童用体态语来表达;④训练者做体态语,并询问“我在做什么呀?”,鼓励儿童用言语表达;⑤反复训练,鼓励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用言语(成人语)来表达要求。
(3)形容词的学习:多采用游戏和图片进行。训练程序:分类——言语符号的理解——言语符号的表达——自发表达。
如学习词汇“红色”,“绿色”:①在儿童面前放红色和绿色的卡片数张,让儿童分类,儿童每拿起一张卡片,训练者用成人语说卡片的颜色,让儿童模仿发音;②通过游戏来促进和强化:训练者说卡片的颜色,让儿童选择并模仿发音;③训练者指着卡片问“这是什么颜色?”,要求儿童用言语表达;④反复训练,鼓励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中用言语表达(成人语)来形容事物。
2.语句训练
(1)名词句的学习:句型:事物的属性十事物名称,选用大小、颜色等事物的特征对比明显的实物、模型、镶嵌板、图片等。训练程序:确定构成名词句的各词汇是否理解一能理解表示名词句的图(图片仿照)一名词句的理解。
如学习“大、小十事物名称”:选用不同大小的鞋和帽子的图片数张,①在儿童面前放同一事物不同大小的两张图片,训练者问“哪个是大的?”“哪个是小的?”,让儿童选择,同样方法确定儿童理解事物的名称;②并列摆放不同大小的鞋和帽子的四张图片作为示范图,让儿童选择相同的图片;③并列摆放不同大小的鞋和帽子的四张图片,用“大的鞋”“小的帽子”等的言语刺激让儿童选择相应的图片。
(三)阶段3的训练
此阶段的儿童为事物的符号形式形成阶段。训练顺序为:符号形式形成一言语理解一言语表达
1.手势符号的训练 :适应证为中度到重度语言发育迟缓,言语符号的理解与表达尚未掌握的儿童,或言语符号理解尚可,但表达不能的儿童。因对儿童来说手势符号比言语符号更容易理解、掌握和操作,故可作为媒介,逐渐向获得言语符号过渡。
(1)状况依存手势符号的训练:训练重点是培养儿童能够注意手势符号的存在。训练方法是在日常的情景及训练的游戏中促进和强化。如在分别的情况下,挥挥手表示“再见”,先让儿童看着手势,令其模仿;然后从模仿逐渐进入自发产生阶段。
(2)表示事物的手势符号的训练:训练重点是理解手势符号和事物的对应关系。
利用玩具娃娃训练事物的对应关系:在儿童面前放作为选择项能穿戴在玩具娃娃身上的三种事物,例如帽子、鞋、手套;训练者拍打玩具娃娃的头部再拍打训练者自身的头部,然后说“帽帽”,促使儿童选择帽子。
训练中必须让儿童充分注意手势符号的存在,然后过渡至让儿童单纯根据训练者的手势符号进行选择,即将玩具娃娃拿走,如开始时有困难,可用板将玩具娃娃暂时遮住。
如果儿童选择正确,要给予玩具娃娃相应部位的实际操作(戴帽子)进行正反馈强化,并进一步促进手势模仿;误反应时,要拍打玩具娃娃的相应部位,促使儿童修正。
主要通过选择性课题来完成,一般来说从实物——镶嵌板——图片,由抽象水平低到抽象水平高的教材进展;并注意选择项的组合,开始时以身体部位远距离组合为好,逐渐向近距离组合过渡。
(3)利用手势符号进行动词和短句训练:在日常生活中,根据儿童的行为,训练者在给予言语刺激的同时予手势符号,并让儿童模仿手势符号,渐渐将此手势固定下来作为此行为及要求的手势符号。也可利用手势符号作为媒介进行组句训练,如儿童学习“吃苹果”,训练者拿着吃苹果的图片,先做“吃”的体态,再做“苹果”的手势,让儿童模仿,将短句的顺序固定。
2.改善理解力的训练: 以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物品(杯、衣服等)、食物和交通工具等儿童感兴趣事物的词汇为主,从早期已学会手势符号的词汇开始,逐渐向言语符号过渡。如在儿童面前放3-4种物品的图片,训练者说物品的名称,让儿童选择,进行理解训练;可增加图片的数目或物品的类别,从而增加训练的难度;并结合游戏。